作者“大漠剑客”的《谋国·富甲·归隐:范蠡的逆天改命术》作为小说集《谋夺天下:二十位帝师秘闻录》的第四卷,刊登在番茄小说网上。作品以恢宏笔触,铺展了春秋末期一位传奇人物的生命画卷。范蠡的人生抉择对现代职场人有很多有益的启示。
一、生逢乱世,蛰伏待时 范蠡出生于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(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),家境贫寒却胸怀大志。彼时的楚国,政治黑暗,贵族垄断上升通道,出身低微的范蠡难以施展抱负。他自幼饱读诗书,对天文地理、兵法谋略、治国之道均有深入研究,性格“倜傥负俗”,行事不拘小节,常被乡人视为狂人。但他并未因环境的困窘而自暴自弃,反而在蛰伏中等待时机,潜心钻研学问,观察天下局势的变化,积累着日后一鸣惊人的资本。
二、辅佐勾践,忍辱负重 机缘巧合之下,范蠡结识了越国大夫文种,二人志同道合,一同前往越国效力。当时的越国国力远不及吴国,吴王夫差为报父仇,倾举国之力进攻越国。公元前494年,夫椒之战爆发,越国大败,越王勾践被迫退守会稽山,面临亡国之危。在此绝境中,范蠡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冷静的判断力,他力劝勾践向吴王夫差求和,以保存越国的根基。 求和成功后,勾践、范蠡等人入吴为质,受尽屈辱。范蠡始终陪伴在勾践身边,为其出谋划策,忍辱负重三年。在吴国期间,范蠡不仅巧妙地应对吴国的刁难,还通过观察吴国的政治局势,寻找复国的机会。
展开剩余84%回国后,范蠡与文种共同制定了“十年生聚,十年教训”的复国计划。他协助勾践鼓励生育,发展农业生产,增强越国的经济实力;同时整顿军备,训练士兵,提升越国的军事战斗力。此外,范蠡还向勾践提出美人计,将西施献给夫差,以迷惑吴王,使其沉迷女色,荒废国政。经过长期的准备,越国终于具备了与吴国抗衡的实力。公元前473年,越军攻破姑苏城,吴国灭亡,勾践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。在这一过程中,范蠡的智谋、隐忍和忠诚,成为越国复国的关键因素。
三、功成身退,急流勇退 当越国称霸,勾践成为一方霸主之时,范蠡却敏锐地察觉到了潜在的危机。他深知“飞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”的道理,了解勾践“长颈鸟喙,可与共患难,不可与共乐”的性格。在众人沉浸于胜利的喜悦,追逐功名利禄之际,范蠡毅然决定放弃高官厚禄,离开越国。他给文种留下书信:“子何不去?”劝说文种也尽早离开,可惜文种并未听从,最终被勾践赐死。而范蠡则带着家人和少量财物,乘一叶扁舟,悄然离开越国,开始了他人生的新篇章。这一急流勇退的决策,展现出范蠡超凡的远见和对人性、政治的深刻洞察,也为他赢得了后世的赞誉,成为“功成身退”的典范。
四、从商济世,富甲天下 离开越国后,范蠡化名为鸱夷子皮,辗转来到齐国。他利用在越国积累的治国经验和对经济规律的深刻理解,在齐国海边因地制宜,带领家人开垦荒地,发展渔业和盐业。他凭借着出色的商业头脑和勤劳的双手,很快积累了巨额财富。齐国国君听闻他的才能和财富,想请他出任国相。范蠡却认为,居官致于卿相,治家能致千金,对于一个平民百姓来说,已经是达到顶点了。长久享受尊贵的名号,是不吉祥的事情。于是,他散尽家财,分给当地百姓,再次悄然离开齐国。
范蠡的一生历经谋国、经商、归隐三重人生境界,其每一次关键抉择都蕴含着对时势、人性与自我价值的深刻洞察。这些抉择背后的思维逻辑,对现代职场人在职业规划、人际博弈、风险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。
一、职业赛道选择:不恋"沉没成本",敢破"路径依赖"
(一)从"楚国弃才"到"越国谋主":选对平台比努力更重要
范蠡在楚国因贵族专权难以施展才华,果断与文种投奔求贤若渴的越国。这一抉择揭示:职场发展的核心是"价值匹配"而非"平台光环"。
- 现代启示:当现有平台的文化、资源与个人能力不匹配时(如论资排辈的环境压制创新),不必固守"稳定",而应像范蠡分析吴越局势般,评估目标平台的"人才需求度"与"发展天花板"。例如,新兴行业的中小企业可能比巨头企业更能提供核心业务操盘机会。
(二)从"军事智囊"到"商业始祖":跨界转型需提前布局
越国灭吴后,范蠡拒绝勾践的高官厚禄,转而投身商业。这种转型并非一时冲动,而是基于对自身能力的清醒认知——他在辅佐勾践时已展现出经济治理(如鼓励农桑、兴修水利)与资源调配的天赋。
- 现代启示:职场转型应建立在"能力迁移"基础上。如同范蠡将战略思维从战场迁移到商场,程序员可将逻辑能力转化为产品经理的需求分析能力,教师可凭借沟通能力转型企业培训师。提前在副业中验证新赛道的适配性,能降低转型风险。
二、人际博弈智慧:读懂"权力规则",保持"安全距离"
(一)与勾践的"共患难不共安乐":警惕"情感绑架"下的权力风险
范蠡深知勾践"长颈鸟喙,鹰视狼步"的猜忌本性,在功成名就后坚决归隐。反观文种因留恋权位最终被杀,印证了**职场关系的本质是"价值交换",而非"情感绑定"**。
- 现代启示:对上级需保持"专业性距离"——既要展现能力(如范蠡为勾践制定灭吴九策),也要避免过度卷入权力斗争。当发现领导出现"卸磨杀驴"征兆(如突然收回核心权限、纵容他人构陷),应及时止损,如范蠡般"悄然离场"。
(二)与伯嚭的"利益牵制":善用"对手弱点"达成目标
范蠡通过重金贿赂吴国太宰伯嚭,使其成为越国在吴国内部的"内应"。这种策略并非道德妥协,而是基于对人性弱点的精准利用——他看透伯嚭"贪财好利"的本性,以资源置换打破僵局。
- 现代启示:职场中难免遇到"绊脚石",与其正面冲突,不如寻找利益共同点。例如,面对强势同事的刁难,可主动分享部分功劳以换取合作空间;向固执的领导提建议时,用数据证明方案能为其KPI加分,比单纯强调"正确性"更有效。
三、风险控制哲学:居安思危,构建"反脆弱"生存模式
(一)三次"散尽家财":主动剥离"存量依赖",保持迭代能力
范蠡在齐国积累财富后分给乡邻,在陶地经商时也多次分散资产。这种"舍财保身"的智慧,本质是**通过主动打破舒适区,避免被财富或地位绑架。
- 现代启示:职场人应定期"清空存量"——如放弃"铁饭碗"的优越感学习新技能,舍弃"元老"身份的特权参与基层项目。如同范蠡在每次财富归零后都能重建商业版图,持续迭代的能力才是应对行业变革的核心底气。
(二)次子事件中的"预判失误":接受"可控损失",避免"决策偏执"
范蠡明知长子"惜财"可能导致次子丧命,仍在家人压力下妥协,最终接受悲剧结果。这一事件揭示:职场决策没有绝对完美,需在"风险概率"与"情感成本"间找到平衡。
- 现代启示:面对项目风险,与其因追求"万无一失"而拖延,不如设定"止损线"果断行动。例如,新产品试销未达预期时,与其固执加码,不如及时收缩战线总结经验——正如范蠡事后所言:"老大救不了弟弟,是情理之中的事",接受可控损失也是职业成熟的标志。
四、自我认知升级:明确"能力边界",拒绝"角色超载"
(一)拒绝齐国相位:清醒认知"能力与欲望的匹配度"
范蠡认为"久受尊名,不祥",拒绝齐国相位,因他深知自己更适合"实操型事业"而非"朝堂博弈"。这种对自我定位的坚守,避免了"德不配位"的风险。
- 现代启示:职场晋升不应盲目追求"管理岗"。若技术专家更擅长攻坚而非团队管理,可选择"技术专家通道";若行政人员缺乏战略视野,不必强求晋升总监——如同范蠡在"谋事"与"谋政"中选择前者,在擅长的领域深耕更易实现价值。
(二)与西施的"归隐选择":平衡"事业野心"与"生活本质"
范蠡携西施归隐太湖,放弃政治光环追求平凡生活,体现了对"成功定义"的多元理解——成功不仅是权力与财富,更是对生活节奏的自主掌控。
- 现代启示:职场人需警惕"工作成瘾"陷阱。如同范蠡在巅峰时选择回归生活,可定期设置"无工作日"陪伴家人,或培养与职业无关的爱好(如范蠡晚年研究农业、医药),避免被"升职加薪"绑架人生全部意义。
结语:以"范蠡式思维"应对职场不确定性
范蠡的人生抉择始终围绕一个核心:在变化中寻找确定性,在确定性中预留变化空间。对现代职场人而言,这意味着:
- 不把"稳定"作为终极追求,而将"适应力"视为核心竞争力;
- 不将"人际关系"简化为"站队博弈",而用"价值交换"构建可持续合作;
- 不把"成功"局限于"职位财富",而以"自我掌控"定义人生节奏。
正如范蠡既能在乱世中辅佐越王称霸,又能在盛世中成为商业传奇,真正的职场智慧,在于既能"乘势而上",也懂"急流勇退",更能在每一次身份转换中,守住自我价值的根基。
发布于:河南省启盈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